发布日期:2023-11-30 灭火器
习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第一次以法典化的形式呈现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民法典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研究阐释,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更深厚的理论支撑。
认识中国特色。民法的法典化是一国法治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制定了民法典。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单行法立法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民法典的编纂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不论立法体例、权利体系还是规则设计,都不照抄照搬,而是回应时代需要、提出中国方案,具有立法思想先进、体例编排合理、章节逻辑严谨、条文衔接有序、内容具体详尽等优点,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在立法体例上将人格权单独成编,对人格权的各项内容作出系统性规定,体现了我国对公民人格权的庄严确认与严格保护;在具体规则上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等规定;立足我国实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作出详细规定,巩固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等等。
感悟实践特色。民法典的编纂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贯彻始终,确保每一项具体规则都能够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并对社会实践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民法典的实践特色体现在诸多方面,这里列举两个方面。一是民法典的具体规则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比如,民法典不仅全面保障一般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还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民事权益保护作出专门规定。二是条文的制定大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司法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实践问题。比如,对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高空抛物致人伤亡事件,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单列一个条文作出规定,分别对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情形和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情形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回应了公众关切,促进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把握时代特色。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法典的编纂和实施都坚持以习法治思想为指导。比如,在编纂环节,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在实施环节,努力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民法典贯彻实施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法典不仅保护传统类型的民事权益,如生命权、健康权、物权、债权等,也注重保护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民事权益。比如,增设居住权就是一个重要体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民法典对保护个人信息、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也作出专门规定,使民事权益保护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顺应民心、适应时代。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