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3-08 新闻资讯
东南网1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朱崇飞)2022年5月20日中午,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修缮项目施工现场一片欢腾,根据文献记载,循着世代居民的记忆,大家苦寻了三个月的禄井终于重映天光。
古今同源、与人皆寿的不仅是昨日的甘泉,更是由此滋养出的“海滨邹鲁 文化名邦”。
1040年前的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置莆田县,始筑兴化军城,在此勾勒古城中心脉络雏形。今年10月,莆田获评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作为莆田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核心组成部分,重修开街的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不仅浓缩着城市发展的远见,也担负着魅力故乡的重塑与文化复兴的街区探索任务;12月,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接连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等荣誉名单,惊艳出圈。
从古城到新城,从古街到新街这一章节,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刻画下了哪些精彩内容?
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空间格局、特色建筑及遗存的文化资源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研究价值以及别致的美感。
这里的“子城谯楼+十字街”格局,是宋代子城典型代表和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时期城市的杰出代表区域;
这里曾走出北宋尚书左仆射陈靖、南宋名相陈俊卿、明朝户部尚书陈经邦、清朝陕甘总督林扬祖等260多名进士、2名一品官、8名二品官、14名三品官……鼎盛的科第也带动了兴化军城筑建府第的热潮,推动了书香门第聚居密度;
这里有莆阳最为典型的代表性里社,是街巷文化、里弄文化、家族文化的代表场所,是古代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往今来,随时代更迭,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处于城中心的古街呈现出老旧商住杂乱混居,传统行业和新业态崛起间的割裂状态。
“街区存有从宋代到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瑰宝,各级文物保护18处、历史建筑14处,各具时代特点,寄托世代乡愁,修复古街,是莆田人对古城的一种向往,也是一种念想。”莆田文史专家柯凤梅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要弘扬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莆田市荔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素银表示,在这个背景下探索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的成功路径将是新时期引导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2018年2月,莆田市委、市政府印发《莆田市申报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工作方案》。伴随着莆田城市更新与面向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具体方案落地,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修缮成为“申名”工作的关键节点。
城市更新,规划先行。街区保护与修复设计工作落在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严龙华团队上。严龙华介绍,作为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示范区,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重在修缮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民生改善与街区活化相促进,以“文化+旅游+传承”定位,塑造街区作为城市核心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金名片”,培育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和城市活力的核心区,协调街、巷、路、坊业态,存续千年繁华图景。
如何在保护修缮方法论中展现莆田精神,讲好莆田故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团制定了一套“点线面”相结合的指导实施技术方案。
点上入手,规划专家团队对莆田传统建筑式样和构造做法做多元化的分析,形成整治引导示意图,确保保护修缮能传承莆田传统匠作技艺,修缮效果不变形、不走样;线上选取部分重点历史街巷进行具体的修缮设计指引,提出街道铺装与家具小品指引、广告店招与街道立面色彩指引;面上将街区细分为若干个保护更新单元,每个单元绘制“保护图则”和“更新图则”,把各类保护要素汇总成“一张总图”的同时,在更新中做好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规划措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陈双辰团队进一步思考:仪式联盟活动和宫庙维护为代表的自组织运作模式能否用于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政府行为在街区保护与更新中能否实现自上而下的保护转移,进而促成基层社会的“自治化与自发性”保护倾向?
经过认真梳理和充分论证,综合街区是“城”的所在,宫庙较少,现代化更新建设较多,商业区位和城市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创新性提出实施以“政府统筹、整体运作”为主,以“政企合作、市场运营”为辅,兼顾“政府支持,居民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组织模式。
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工作法,在充分征求街区内广大房屋产权人意见的基础上,街区采取三种修缮模式进行房屋腾退工作:一是政府全额出资修缮,向房屋产权人租赁15年的房屋经营使用权;二是产权人自行出资修缮,由房屋产权人委托街区中标单位统一进行修缮;三是政府出资收购产权,采取货币补偿方式来进行征收,推进房屋腾退工作。其中,70%的群众选择第一种方案,选择后两种方案的各占15%。
2019年11月“街区修缮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通过项目立项,项目采用EPC模式进行发包,总投资约3.2亿元,建设工期三年。
根据《莆田市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街区保护规划的范围为东起北大北街,南至河滨路与东大路,西至胜利街与梅峰山山体西侧,北至兴安路、小西湖及元妙观三清殿以北一带,总面积为61.71公顷。
2020年3月,修缮项目第一期真正开始启动,一期工程包括庙前、坊巷、后街、衙后、县巷、大路6条古街沿街540间商铺外立面、屋顶的整体修缮、室内的粗装修、相关水电的接驳以及部分整体的结构加固,共计修缮改造建筑面积28733.66平方米。
街区以“修旧如旧”原则,按照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四原则”和拆、改、留、提、立“五步曲”进行修缮。
科学拆除违建、不协调建筑是第一步。“考虑到要兼顾商业营业,项目采用分段式修缮方式,用庙前街和坊巷的六到八坎门店做试验段,对营造样式、建筑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测试。”荔城区政协主席、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指挥部指挥长郑占林介绍,从设计图到施工,十分考验现场“修什么、怎么修、拆什么和拆完了以后接着做什么”的应对能力。
为此,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团队编制完成《莆田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技术导则》,邀请陈文忠、肖亚生、柯凤梅等本地专家每周两次对主要节点的设计的具体方案、材料选择进行严格把关,并现场把脉修缮工艺、修缮质量等。
同时,组织本地老工匠、老手艺人将原建筑内具有历史信息价值的可利用的老物件、旧砖瓦、老木架按着建筑编号分类整理,进行清理、修补、防腐,确保材料性能,尽量做到原物原用,并充分运用墩接、打牮拨正等传统工艺进行古法修复,保存其真。外观方面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房屋立面外观做旧处理,对每条街巷里的木构建筑采用清水做法,不上色,自然呈现时间的锈蚀感;铺面门板采用折叠门、插板门两种样式;地面采用红色的斗底砖或六角地砖、四角地砖,体现莆阳特色和浓重历史感。
古时,兴化府曾是闻名的“牌坊之乡”,鼎盛时,近百条的小巷小街曾经屹立着二三百座牌坊。此次古街修缮中,街区对原有的旧牌坊做全面改造,新立“文献名邦”“壶兰雄邑”“仆射坊”“朱紫坊”四大名牌坊。
“从设计、施工到安装,四个牌坊项目组花了一年多时间。”街区设计组成员、莆田市规划建筑研究学院高级建筑师杨海鹰介绍,仅一份“仆射坊”的图纸设计,就经过10余轮专家论证及优化。四座牌坊共分三轮完成,每个牌坊都有不同主题,对应着科举文化、莆田二十四景、历史典故等历史人文风貌,从位置、形制、内容选择、设计稿到石料选定,专家团都要反复论证。
“无论是保护修缮工程还是更新改造工程,都是瞬时的事件,每一个决策都要慎之又慎,是细节的地方,也可能是大局。”郑占林说。
在场景化打造下,如今街区里的牌坊、古井、浮雕、铜雕等人文景观,处处透着莆田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传承活典。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具有建设年代早、建筑连片、人口密度大、通道狭窄等特点,同时伴随着建筑耐火等级低的安全风险隐患。如何拧紧街区安全阀?
“街区修缮前沿街店面入户电缆、网络线路等基本沿屋面檐口随意布设,电缆杂乱无章,电表挂设随意,不仅影响美观也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中建海峡莆田市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修缮改造工程现场负责人陈爱明介绍,本次改造过程中针对管网进行专项设计,对街区内的电缆、通信设施、电力设施等进行整体提升,如强弱电管道采取设置管沟的方式,将原有的“蜘蛛网”线缆全部进行下地,并根据业态运营的要求,将沿街店面线缆全部采用三相设计确保商业用电需求,避免后期增容改造;在每条街设置集中电表、集中水表并进行建筑装饰;对雨污管道实行能用尽用,局部调整重新施工。
古建筑修缮一般为既有建筑的提升改造,建筑主体之间空间尺寸基本固定,无法完全参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如何既要满足消防核验要求又要达到风貌协调,成为困扰施工组一年多的难题。
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街区请到福州市规划设计院专家,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对消防、喷淋系统的主管全部采取从房间地面以下走,从而解决了管道按照常规走屋顶的方式对建筑风貌的破坏及木结构房屋受力不足的问题。
“消防电部分我们采取超前设计,引入城市智慧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并设置自动喷淋设备,安装自动报警阀组等,大量减少线缆敷设。”福州市规划设计院专家李凌峰介绍,在消防中控室还可以监测整片街区的消防安全指数,通过人工管理+数字监测盯梢,做到人防与技防的双重保险。
针对沿街建筑空间狭小,使用面积小的情况,采用室内消火栓“内栓外移”的方式,提升空间使用率,同时对外移的消火栓的装饰进行专项设计,确保街区风貌协调。此外,对防火分区间距较小的部位,还通过在檐口设置喷雾、屋面喷涂防火涂料、墙面洞口采取安装防火门窗的措施,最大限度提高防火等级。
今年6月,荔城区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消防救援站举行揭牌入驻仪式,进一步打造5分钟消防救援圈,形成消防救援力量就在群众身边的新格局。
2022年10月1日,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正式开街。“整个保护修缮项目刚好遇疫情,但还是比预计工期提前5个月完成。”莆田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远程表示,顺利开街是全市上下一起努力的成果。
如今,郑占林一有空就会到街区走走,居民或商户看到他,都会主动拉着他聊聊街区的变化。
“以前我到古街修缮现场,施工组都怕见到我,我会揪毛病,就像班主任检查作业。三年前施工组的‘怕’就为了现在大家的爱。”郑占林回忆说,当初街区缺少水的灵动,他们特意打造了一个水榭小景,请园林专家王福兴购置符合街区风貌的树木,见缝插绿培绿植,打造出一个更加生态美观的休闲环境。
“文化要传承、乡愁要留住、业态要活跃,一期工程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郑占林称,传好修缮这一棒后,街区终是要交还给大家。
“复活”后的古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基础上,盘活古迹,让它们继续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发挥作用,成为保护修缮后半篇文章中更深层次的课题。
融,意味着“见屋还要见人”。当前,让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融入现代生活,延续其原有生活功能,保留老街古巷、市民市井的烟火气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街区不仅能吃到天久王炝肉、豆浆炒、扁食等莆田老字号老店铺风味,还能看到背街里巷的本地居民原本的生活形态。”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心负责人黄金梅说,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活态文化的一部分,让他们更安居乐业才是保护初衷。
在新生活方式和新消费内容的推动下,各种新的餐厅、咖啡店、小酒吧、文化空间在街区中不断萌芽,为老街注入全新的活力,也流淌出新的文化艺术气质。
今年4月,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以“创新”二字为题眼,走进非遗技艺荟萃的兴化古街,展现莆田木雕、错金银、仙作古典家具等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创新融合,莆仙戏、舞龙弄九鲤等传统形态与现代创意的艺术表达,迅速让街区破圈。
“五一”期间,兴化府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推出“莆阳百工坊”非遗一条街,涵盖20多个非遗品牌馆,并举办非遗街市文化长卷、非遗研学等多场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打卡,游客量突破26万人次。
“无论是保护修缮还是‘非遗+’业态的打造,街区都才刚起步,城市更新永远在路上,未来街区业态还要持续探索实践,在多个环节创新举措,着力打造莆田文旅新名片”林素银说。